养老机构开诊所跨过“审批关”
医养结合再下一城。8月10日,国家卫计委举行例行发布会介绍“放管服”有关工作进展成效。国家卫生计生委法制司副巡视员龚向光在会上披露,日前,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推出了卫生计生领域10项重点改革举措,其中首项内容就是下一步我国将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审批,实行备案制。北京商报记者从多家正在筹备或有意建设对内诊所、医务室的养老机构独家了解到,目前,这项手续确实颇为繁琐,在北京跑手续周期最长能花费半年,找机构代办一套流程需要4万-5万元,新制度如能尽快落地将对社会资本投建医养结合机构形成有效刺激。
01
医养结合的推进器
2015年11月,医养结合被拿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层面上进行讨论,而后不出10天,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明确到2017年,我国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到2020年,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在业内看来,本次国家卫计委正式确定放开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审批口子也是“情理之中、计划之内”的改革。
对于备案制的管理模式,龚向光解释称,调整后,各级卫计部门要做好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督导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龚向光还强调,养老机构内设诊所是为了方便对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进行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护理等,因此,这类机构将不对社会开放,社会人员不能进入就诊。
资深老龄产业专家郑志刚直言,目前,社会资本在投建养老机构时确实普遍都存在内设诊所等医疗机构的需求,但因为审批流程需要的人力、时间等成本较高,这一道“关卡”已经成为了医养结合全面铺开进程中难啃的骨头。
02
无审批不等于零门槛
“少则三四个月、多则半年,目前,在北京的养老机构申请建设一个对内的诊所过程相当复杂。”一位资深养老机构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现阶段,申请流程主要分为三步,分别是:缴纳申请材料获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施工建设;提交登记注册有关材料并最终获得审核通过拿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该负责人直言,虽然只有看似短短的三步,但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至少30个工作日,而且每一步完成后都需要进行现场核验,并由相关部门给出整改意见,待养老机构整改合格、完成验收后才能进行后面的程序。
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得了该负责人提供的办理事项说明材料,其中明确标明,仅第一步需要缴纳的申请材料就包括15项,“材料中难度相对高的是‘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部分,包括拟设医疗机构五年内的成本效益预测分析等14项内容,其中,需要申请方提供的‘所在地区医疗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医疗服务需求分析’是超出很多养老机构能力范围之外的”。上述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仅针对这一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有代办机构开出1万元左右的价格,而如果整体打包一整个系列流程的手续,养老机构需要支付给代办至少4万-5万元的费用,很多经营初期的民资很难承受得起。
不过,有知情人士向记者解释称,未来,审批改备案制,并非养老机构的诊所就完全大门敞开随意设置了,而是条件、标准、门槛仍然存在,但流程和手续明显简化。
前文所提养老机构负责人透露,此前他在办机构的环保相关审批手续时就经历过审批变备案的过程,预计诊所的流程改革也会采取类似的办法,即制度调整后,各项条件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少了每一步之间现场核验、整改、再验收的过程,办理过程中需要等待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只要递交的材料符合要求,养老机构就能拿到相关资质,而后监管部门将不定期地抽查、核实,确保材料的真实可靠”。
03
下一关:医保申请
如果说,内设诊所审批制度改革,已经让业界对医养结合全面铺开有了更乐观的预期,那么,下一步养老企业需要迈过难关,无疑就落在医保定点资格的申请上了。
实际上,早在2015年,人社部就曾发布《关于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国所有统筹地区于当年底前,全面取消社保行政部门实施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资格审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此后多地也开始实施这一措施。然而,此后不久就有养老机构向记者反映,由于各种原因,地方医保的备案改革似乎推进得并不顺利,就连原本与其他医疗机构一同排队等待资格审批的流程都停滞不前了。
“实际上,养老院内部是否有完备的医疗服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人对机构的选择,但最终通常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设的医疗机构能否走医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养老机构经营者直言,因为医保资格申请前有需要医疗机构开业一年等条件限制,部分养老机构只能硬着头皮扛过最开始低入住率的一段时间,等医保定点资格申请下来之后再重整旗鼓,这对于很多本身资金流就不够充裕的企业来说,压力确实较大。